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……”吃喝到高兴点儿上,小苏还唱将起来,只不过,他这一唱,给对面人闹了个大红脸。
王小楠把个刚剥好皮的大虾仁一把塞人家孩子满嘴满腔。“啊哈哈,吃虾吃虾。”心虚不已地说着。
“嘿嘿,楠姐姐。这词极好。我爹听后也是连连夸赞,直说此词之后再无词云云的。原想着我今后也成个作词大家来着。不过嘛,既然已有了当空明月,我还做甚陪衬呢?还是速速转到别处去才好。”
“啊?那怎么行?!”小楠嚯地站起来,声音直发抖。
小苏不知不觉,还在那儿自语道:“嗯,我就觉着吧,钻研吃食也是蛮好呀。”
某人的脸,青一阵红一阵:自己这是造了什么孽呀?自此世间没了一个苏大才,多了一个苏大厨?!!
于是又急道:“不是啊!你听我跟你说,就算前有明月几时有,你也得好好问问青天,总不能回首只看萧瑟处,大江东去,你说你踏芒鞋还没去赤壁怀过古,周郎好是好,也不能就他一人独揽风流,没有孔明鲁肃,一时多少豪杰群星闪耀,跟谁谈笑间,一蓑烟雨任平生去呀?!”好一顿的叽里呱啦,小楠忽然意识到什么,连忙捂住嘴巴。咋办呀?脑子老是跟不上自个儿这张嘴,又吐出一堆不该说的来。“小苏,那个,这个,总之你明不明白姐啥意思啊?”她声音里都带上了哭腔。
沈括慢条斯理吃着吃着,耳根突然清净了,出现了短暂的尴尬停顿,抬首一见小楠脸色,便知不对劲。拉着她退到一边问了几句,这才知道,原来是碰上了原作者。没成想当初无心曝光大作之举,弄不好要断了人家正主的成才路。娘子是心中有愧了。
沈括低声道:“无妨。事已至此,你又何必纠结?他一少年郎,心思飘忽不定,没准儿今儿这样,明儿个又变化了。你看他,吃得没心没肺内模样!别看他年纪尚小,为夫看着倒像是个无论际遇皆自得其乐之人。哪用得着你操心过甚?再者,倘若真有大才,总有他出头之日,一首词罢了,便能碍着他了?”
“谁没心没肺?”小苏轼来了一句。
小楠道:“哥哥在夸你呢。”说着,与小沈对视一笑:小孩哥耳朵还蛮尖的呢!
“嘿嘿嘿,实不相瞒,我给你俩看样东西呀!一般人我可不给他呢!”。小苏跑向门口,打他挎包里掏东西。
沈王二人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。就看这小子,耍宝似的亮了几个剑招,呼呼哈嘿的将一个本子递到小娜手上。又一个抱拳,道:“川蜀小文人才疏学浅,拜读《石头记》深受启发,特改编为探案类白话小说一篇,敬请王大编辑审阅!”
少年偶像这般逗趣,王小楠也是释怀又开怀,接过来,一边略略浏览,一边问:“苏小文人,可否说说你这小说思路?”
“少年人事当由少年人书。与程老先生他们一班人写的,自然大有不同。在我看来,什么十二斤钗判词,皆是障眼法。整个故事其实呢,是一连串的迷案,到最后给读者个 happy ending,是一定的。”
这初稿并不厚重,沈括一目十行地看过一遍,眼中发亮。感叹不愧是后来能写出水调歌头之人。虽文笔修辞还有待雕琢,却透着十二分天真灵气。如若非要叫较真细抠,可能反倒无趣。这会儿,也许倒还要庆幸于《石头记》只写到前80回。要不然,哪有后生们无尽的脑补空间?但是,话说回来,这少年人到底经历见闻欠缺了些。要说探案推理,我心中倒着实有些存货,可以选取些素材丰富其中。
王小楠这边儿就见着,没多大一会儿,沈苏二人凑成了一对搭子,渐渐聊得热络起来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